返回網站

《大象席地而坐》

作者:陳姿卉Claire Chen

· 影視/演出觀後感

 <大象席地而坐>
用冷漠的科技現代包裝古板至極的荒涼,在谷底不斷地力爭向上,都反覆刻畫最深沉的悲傷。

第一次看長達4個小時的電影,本以為會感到無趣、疲倦,但實則每秒鐘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
整部片的拍攝手法將景深拉長、取景拉霧,或是特寫各個角色的背影、走過的每一步,鏡頭停留的多一些,都更顯示生活有多苦悶不堪言。
「我們還能怎麼辦?」
電影前段將四個截然不同的角色故事穿插敘述,縱使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圈,也可以觀察到他們同樣面對艱難的困境,隨著故事推演、角色間的際遇漸漸將四個軸心人物帶領到前往滿州里的火車站,就算人生有多絕望,我們還有共同的目標—去看席地而坐的大象。
片中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每個人承受的悲哀都無法被準確量化,畢竟沒有誰比較好過,痛苦的指數不是用來較量,而是承受,就像韋布的同學—李凱,出場的戲份很少,卻也在一個觀眾措手不及的時刻結束自己的生命,即便劇情的發展並沒有完整描述他的心路歷程。(每一個短暫出場的人物都有好多的面向可以去省思,期待還有下次可以細細體會)
「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爛,每天堆到我跟前,清理了一塊,就有新的堆過来。」
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這樣的,你以為你有什麼特別啊」

出了戲院正好是凌晨四點鐘,種種複雜心情搭配冷清的臺南街道更是難以言喻,把所有的思緒慢慢釐清才能緩緩吐出一些文字,但整部片的餘韻非常強,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體驗被關住的龐大無奈,就像首映說的“生活比我們想像的都要漫長一點”,如果可以,就上戲院去看看導演為何堅持如此呈現吧,我們是何等幸運才能觀賞這部作品。

陳姿卉12.04.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