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許久沒有好好靜下心來琢磨情緒,其實看完沒有這麼有感只是仔細回味驚覺此般奧妙。以下是長文,抱歉我在訓練觀後感跟評論的能力所以打了很多,沒有共鳴可能會對這些文字感到厭煩畢竟很像在篆刻鏤字,但我只是想把當下所有感觸細膩地描繪罷了。
第七種孤獨,取自於尼采的作品。 尼采的詩,著重於由無數諷刺、苦澀、折磨、荒謬、夢幻言說所構作出來的語境和詩境。對尼采來說,詩是靈魂的歌唱,詩人的靈感其實就是世界真實經驗的開顯。 尼采詩的書寫何其狂暴,它們不但是命運之愛的喧騰,還是尼采對生命和世界戀人所寫下的繾綣情書。基於如此創作背景,編舞者在動作的編排上相較於以往的現代舞呈現,將焦點放在舞者的情緒和整體氣氛的營造。
以下就畫面而論,舞者一開始背與背相對而坐,動作先是運用細微的延伸變化將氛圍升至絕頂孤獨。和一般劇場表演最大的異處是為,此次演出,觀眾可藉由觀賞的角度變化看見萬千風貌,一舉手一投足只要稍稍移動腳步,就能有全然不同的體悟。但舞意的軸心—孤獨,就像一座孤島,儘管四面八方地環顧,只見得獨自滄海一粟的渺小,滿是空虛。
舞者在鐵窗花和老屋中的逡巡,搭配變化多端卻不失優雅的燈光,更體現了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,孤獨是無所顧忌,此刻即是爆發。
而編舞者除了在畫面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,在音樂製作上想必也是費了一番苦心。
就音樂而言,對於孤獨的印象,大多數人只能聯想到極致的靜謐,可作曲家透過些許的背景和弦變化,將情緒推衍至冰點,在規律的曲調中鑲嵌少許旋律,使整首曲子雖看似平淡無奇,實是暗藏玄機。更令我驚艷的是,作曲家利用突然的節奏變化,襯托了孤獨不僅僅是單一的聲線表示,反將整體氛圍漲回高點,卻始終脫離不了孤獨的框架,不禁使我反思,即便是喧囂的派對狂歡,又何嘗不是一群人的孤獨宣洩呢?
此次觀賞最大的感觸是,「孤獨」並不只是單單一種形式,而有數以萬計的表達方式。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,在舞碼的最後,兩位舞者分別在一個角落,依依不捨地蜷著自己的身體,靜待燈光暗下。我想哪日,我們也會同他們找到值得自我棲身的一處,孤獨的老去。是的,我們生於孤獨,也應終於孤獨,孤獨本就不使人恐懼,他是最後的依歸,亦唯一的歸屬。
關於尼采是網路上找的為了先了解作品發想的背景,放在文章裡是為補充。
陳姿卉01.06.2018